历史性文章-墨子智慧心解

发表时间:2015/11/13 00:00:00  浏览次数:1909  
为什么曾如日中天的墨家到了汉朝就淡出历史舞台了呢?以至于墨子生平事迹几不可考,《墨子》一书几度散失,至今仍有多篇失佚。孙诒让《墨子传略》中说:“墨氏之学亡于秦季,故墨子遗事在西汉时已莫得其详。……..先秦诸子,自儒家外,老、庄、韩、吕、苏、张、孙、吴之伦,皆论列言行为传,唯于墨子,则仅于孟荀传末附缀姓名,尚不能质定其时代,遑论行事。”
随着历史的发展.儒家如日中天,道家后来居上, “儒道互补”构成中华文化的基本结构,墨家却无可奈何地被挤出了中华文化之河的主航道。
这是为什么?
墨学的命运悲剧,在具象的层面上,我们可以总结出十条二十条,过往和时下贤者对此也多有阐发,或以为思想偏激,不为社会所容;或以为待已过苛,他人不可接受;或以为替弱者守城,大多力战而亡,等等。但从社会历史的层面上看,他的被轻视、被支解、被淡忘、被淹没则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的必然。
墨子以“非儒”起家,反叛不平等的现有秩序和各种侵略行径,成为贯穿他的整个学术思想和社会活动的一条主线。他总是无保留地站在弱小者的一方,成为社会既得利益集团最大的思想障碍和行为障碍。
他主张“非攻”,反对以武力胁迫对方,殃及广大无辜百姓。这只能为被强大的诸侯国打得溃不成军的弱小国家拥护,正四处扩张的强势国家显然是非常恼火他的。他主张“节葬”、“节丧”,坚决反对生前死后铺张浪费,反对将宝贵的生命虚度在漫长的服丧期内,这为想通过“厚葬久丧”显出尊卑贵贱之分的上层社会所不容。他主张“节用”,认为一切生活器用以切合实用为原则,如衣食能温饱即可,房屋能避风雨即可,舟车能使用即可,过分的装饰都是应该废除的。他反对王公大臣养三妃六妾,让天下的女子享受人间的幸福。这显然又让纵欲无度、锦衣玉食的王公贵族们气得牙痒痒。他主张“尚贤”,要求社会做到能者上,无能者下。试想,好不容易打下江山正欲享尽荣华富贵的权贵们,听得进他那刺耳的话吗?
在统治阶层中有人讥评墨学为“贱人之言”,荀子更是嘲讽墨学为“役夫之道”,这一点也不奇怪。正因为此,历史上总有那么一部分占尽便宜的人惧怕他,嫉恨他,甚至抵毁他。而儒道两家,则与那些上等人的想法吻合得多,其思想主张听起来要顺耳得多。在统治集团和文人雅士的人生格局中,进则以儒治国,退则以道养身,儒道互补,多么令人惬意呀!
由是,儒道二家便坐上了历史文化的正席,在与统治集团的默契中霸占着文化的话语权,逐渐在人们的意识中沉淀下来,并历久不衰地形成中国人的精神传统。这样,墨家的草根意识,实践中的忍苦精神,终于随着封建大一统社会机制的成型和稳固,变得“大音稀声”了。
另一方面,中华文化的特质是一种人伦文化,热爱自然科学、关心物质运动的人被划人“劳力者”阶层,这种近乎本能地看轻自然科学的意识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弊端。所以,中国历史上,自然科学家很少有崇高的地位。墨子懂得太多的自然的道理,有那么多发明创造,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奇迹。无论是循规蹈矩的儒生,还是浪漫超然的道者,都不过是求得一己的安宁和自我形象的完善,惟墨子能够真正摆脱各种社会势力的纠缠和引诱,从力学、光学、几何学、逻辑学等广泛的知识领域去把握生命的本来含义,认知世界的真相,从而形成寻求真知、注重实践、自励自强的可贵品格。然而,在特定的时代,这对墨学又都注定不是福音。
墨学的沉寂,实乃中华文化犯的一个大错误。
我们现在拨开重重的历史迷雾走向墨子,靠近他的思想、性格,倾听他沉潜舒缓的低诉,我们将顿悟生命中的大智慧,洞见历史深处的大光明,获得对自身及周围世界别样的感受。因www.ruyu8.com为,中华民族己经走到了一个全面认识历史,认识社会,认识自然的新时代。有理由相信,墨子的和平思想和贫弱哲学,墨子的东方智慧和平民信仰,墨子的自律行为和务实作风,墨子的健全人格和创造天才,必将抚去厚厚的历史尘埃,放射出耀眼的真理的光辉!
下一篇:精品爱情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