瑶里,五月存档
你去过瑶里吗?如果没有,请打理好你的思绪,沿着我的文字,沿着瓷都的方向,出发。
一、
是谁赋予我五月的名义,赶赴一场浩浩荡荡的瓷韵?踏进瑶里,我被浓郁的瓷韵包围,被千年炽热的窑火包围。这个很多人到过,也有很多人写过的地方,瑶里。在各种关于景德镇陶瓷的文字和图片上,它是永远无法抹掉的字眼。我似乎也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十八年前,我刚迈入景德镇陶瓷学院学习。在这座有着千年陶瓷文化熏陶和浸染的城市里,我深深感受到中国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。曾在大学期间去过瑶里。只是,羞涩于当年生活的阅历和心得,所以只能算是短暂的走马观花 http://www.ruyu8.com 而已,连篇游记也没留下。九六年从大学毕业后,我来到千里之外的深圳,一来就是十多年。十多年的闯荡生活,足以把一个未曾涉世的男孩打磨成一个深沉成熟的男人,足以把生活的浮躁和焦虑过滤成宁静与稳重。十多年,可以改变很多,但唯一不变的依然是对陶瓷的那份执著热爱和对瑶里的想念。十多年,瑶里的身影总是在异乡城市的脑海中不经意间闪现,炽热的窑火总在深夜的某一刻温暖我的激情。
选择去瑶里,与“五、一”回瓷都母校第一次参加十五周年同学聚会无关,与那次景德镇茶博会无关。恰逢应了瑶里观光的行程,也就正好了却多年以来再次握手瑶里的心愿,与她一同完成一次与历史、与文化、与自然的心灵对话。
二、
今天,请你沿着我浅浅淡淡的文字,一同走进瑶里,去读一读这个具有真正文化内涵的江南古镇,去聆听久远的关于瓷与茶的故事。瑶里,建于西汉末年。群峰环抱,烟峦翠阜,叠嶂绵延,如画如屏,南踞象山,北卧狮山。瑶河自东向西逶迤而来,和缓流淌,平静安祥,从中间穿过,也像玉带飘过,在草鞋码头前轻轻回旋,汇入昌江。
在瑶里,一城古意。古代建筑美中最明显的阴阳相成,在这里特别明显。中国的风水学一般认为建筑为实属阳,庭院为虚属阴;室外为阳,室内为阴;石土为阳,林林为阴;水为阳,山为阴;南为阳,北为阴;高为阳,低为阴;受阳光直射空间为阳,背阳光阴面空间为阴;地上为阳,地下为阴;阴阳相生,阴阳和谐。根植于古代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,古代瑶里人在建筑选址方面,对风水尤为重视,依山傍水,负阴抱阳,有着很强的朴素的风水理念。瑶里的建筑风格,生活习性,语言等,大都秉承了徽文化的特征。因此,随处可见徽派建筑的痕迹,并保存着最原始的飞檐翘角、青砖黛瓦的古风古韵。齐整的徽式住宅,麻石铺成的徽饶古道,架在瑶河两岸的木桥。其建筑朴素自然,与幽林曲溪自然融化,亲切,秀丽而又含蓄,无不构成了这里最原始的生态。信步在古镇青石铺就的街巷中,仿佛走进了明清社会的历史画卷。
静谧古朴的瑶里,这里的山是坦荡的,没有半点浮华;这里的水是明澈的,没有半点尘埃。这里的干净、透明、简约的底色,足让你远离都市心灵的烦躁和打扰。淡淡的茶香远比霓虹的咖啡更让你沉醉流恋,朴素的风光更让你笔下的情愫流畅生动。沉浸在陶瓷文化的脉脉流韵中,直让你感叹不虚此行。
漫步瑶里,宛如穿行在一部陶瓷的史诗中。在饶南,当你见到尚存的宋、元、明、清等古窑遗址,还有大量古矿洞古石碓等瓷业遗迹。你会深深感叹陶瓷历史的广阔悠远,静美神秘,深邃博大。古窑面前,心灵震颤,你不知原来历史光亮的背后,有着窑工们怎样辛苦的劳作。你无法想象当年恶劣的制瓷条件,瓷是如何一步一步从泥和土,在柴火煅烧中,成为晶莹剔透的艺术品,直达殿堂的辉煌和荣耀。你更不知道,试窑的第一把火,含着窑工们多少期待的眼光?
上朔中国悠久的陶瓷史,景德镇的古窑、景德镇陶瓷发详地,不得不首荐瑶里。作为景德镇古代三大窑之一,瑶里有着得天地厚的优质瓷土高岭土,用来作为商品输往景德镇。远在唐朝中叶,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作坊。宋代更以皇帝年号“景德”命名当年盛产瓷器的昌南为“景德镇”。元代的景德镇,就已经设立了全国唯一的一所管理陶瓷产业的机构-浮梁瓷局,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。到了明代,瑶里更是成为景德镇瓷土的专门化生产基地,大量外来矿主和商人来到瑶里,使瑶里一度成为皖赣商业重镇,其辉煌一直沿续到民国时期。瑶里可堪称名符其实的“瓷之源”。
三、
徽饶古道,是古徽州通往饶州的主要交通要道。唐诗中“浮梁歙州,万国来求”,描写的就是徽饶古道商业街上最繁华的商品交易景象。瑶里的瓷器,茶叶,一度成为浮梁最主要经济支柱。
“重重水碓夹江开,未雨殷传数里雷;舂得泥稠米更凿,祈船未到镇船回。百种佳瓷不胜挑,霁红霁翠比琼瑶;故家盆盎无奇品,不羡哥窑与定窑。”在一定程度上描绘了当年瑶里古镇的盛世陶瓷生产景貌。放眼极目,有瓷的地方,就有文化。景德镇的瓷窑,在很长的一个时期,就是世界陶瓷文化闪耀的中心,就是中国文明延拓的名片。一撮高岭土改写了一部制陶的历史,一座古码头记录了一段繁华的往事。血与汗的交汇,泥与火的激情,在一片片淋漓的色彩中洒落。从瑶里出发,窑窑相连,熊熊的火焰燃红了昌江两岸,燃烧了几个世纪的辉煌。
提起瑶里的瓷器,就不得不提起这里的茶文化。江南有陶瓷的地方,自然有着浓郁的茶香。白居易在《琵琶行》中“商人重利轻别离,前月浮梁买茶去”的描述;明朝汤显祖“浮梁之茗,闻于天下”的赞誉;清朝左宗棠“泡上一杯浮梁茶,读上一首渊明诗,真的野人归隐也”的感叹;无不表明了浮梁自唐代以来就是茶叶重要集散地的码头。
茶是一种文化。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,芬芳而甘醇。瓷茶神韵,只有在瑶里,江南的茶文化和江南的瓷文化,才似乎得到了真正的融合和交汇。有多少茶的诗,就有多少瓷的诗,品茶和品瓷,倒是古代文人的一大享受了。
四、
我的文字,穿过郁郁幽深的原始森林,听小桥流水,禽鸟啼鸣,看飞瀑流泉,蓝天苍穹。我的文字,掠过清幽宁静的溪谷,踏着蜿蜒古朴的山道,一路停停歇歇。我的文字,静静地躺在岩石边,遥对珠山,衣裙习习。我的文字,惭惭有所遗忘地进入时光的穿梭机里,就在五月的那一刻水声中停住。停住在千年前的那一个热火朝天的作坊场面,停留在那一路风风火火的茶担挑夫队伍中。风车,水碓,窑火,茶坊,在无边的想象里,在我的意念里一齐出动,朝我涌来。
穿越古今。谁是那千年前的窑工?采高岭之土,汲瑶河之水,在长长的古窑里烧铸含辛茹苦的生活。谁是那千年前的画匠?执管挥毫,在薄薄的素坯上勾勒出洁白无暇的爱情。谁是那田园边采茶的姑娘?轻轻摘下每一片牙尖,竹篓上盛满了茶瓣,淡淡的茶语芬芳了每一个采茶的日子。谁是那千年前茶担的挑夫?风风火火,沿着徽饶古道一路前行。
穿越古今,黄昏的庭院,谁家的婆娘还在门槛眺望,等待归家的丈夫?
沉寂的高山成了人人仰止的殿堂,落寞的古巷成了人们怀旧的圣地。身临其境,只要你用心去发现,用心去感受,你会深深的体会到,这里的每一寸土地,每一棵树木,每一丛花草,每一涧溪流,每一座窑址,每一条古巷,每一片残瓦,无不散落着昔日的光芒,无不诉说着一段历史延伸的深邃和生命纯朴的填实。有过多少珠山之巅飘动的梦,就有过多少高岭之顶回荡的歌。在瑶里的任何地方,一迈步,你都可能叠印到古人的足迹;一伸手,你就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。瑶里,演绎着一段千年的淡泊,照亮了人们的眼睛,也照亮了历史的隧道。
沧桑变迁。时光流去的似乎只是江水,瑶里的底蕴风情如古窑出土的陶瓷碎片,倒越发见得深厚了。今天,瑶里的历史和文化,不在书本典籍里,它或在村头的千年古樟下静坐,或在屋后的百年老树下沉思,或在深深的庭院里低吟,或在古老的小巷里穿梭,或在门前瑶河的竹排上前行,或在徽饶古道上攀登。在这里,它们所散发的迷人的魅力,将经久不衰,历代相传。
十多年,自诩写过不少文字,表达过很多心情。却始终不敢用文字去碰触瑶里,生怕自已的文字无法抵达瑶里的意境和神韵,以至亵渎了它的纯朴和圣洁。“五、一”从景德镇回来后,瑶里的一切一切,瓷韵茶语,历历在目,实在难以抑止激动的心情,动笔为自已心中的瑶里写篇文字。数月里,几次易稿,仍觉惭愧和遗憾,去景德镇来回只有三天,无法用更多的时间亲近瑶里。希望更多的人同我一起分享瑶里的那份幽美神韵,一起沿着我的文字去寻找心底深处的清凉,去发扬和继承悠久灿烂的陶瓷文化。今日,鼓起勇气,写下《瑶里,五月存档》,希望朴素一直,美好一直。